河南省航空业协会
HENAN AVIA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
郑州
TUE /
2013/11/20
|
中文
网站首页
航协概况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理事会
协会领导
分支机构
组织机构
党建专栏
会员之家
会员单位
会员风采
申请入会
新闻资讯
行业焦点
社会新闻
协会动态
会员动态
无人机委员会
航空物流委员会
航空旅游委员会
专家委员会
航空职教委员会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行业标准
电子媒体
电子刊物
研究报告
精彩图片
精彩视频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新闻资讯
行业焦点
社会新闻
协会动态
会员动态
无人机委员会
航空物流委员会
航空旅游委员会
专家委员会
航空职教委员会
专家委员会
当前位置
:
主页
>
新闻资讯
>
专家委员会
>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建设思路
时间:
2019-12-13
来源: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副
作者:
admin
2012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民航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产业,又在第十七条中要求:强化科教和人才支撑。强化民航院校行业特色,鼓励有条件的非民航直属院校和教育机构培养民航专业人才。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做了题为《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人才支撑》的讲话,其中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职教育服务国民经济发展、服务行业企业的目标。就业是结果,如何实现就业?关键在于院校能培养出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院校培养人才的能力归根结蒂在专业建设质量。专业建设切实做到与时俱进、达到行业企业的标准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也就随之实现了。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此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建设思路创新的命题,在此加以研究并和各位分享。
一、我国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将长期供不应求
随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加,公众对高品质出行需求的日渐渴望,加之各级政府对民航业发展的重视,我国民航持续安全、快速、健康发展。
民航归属于服务性行业。由于民航业务流程的特殊要求,使得航空服务是一项极具专业性的业务领域。我国民航正处于在全面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提升民航旅客服务质量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以航司、机场为代表的民航企业不断探索着提升民航旅客服务质量的路径。我们认为:服务提升不只在于标准,更在于执行标准的人本身。我国民航在今后的五到十年间,对以空乘、地勤、安检、票务等岗位为代表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航空服务专业岗位将大量的人员增量和在职培训需求。目前,我国民航直属院校只有五所,况且他们更多的关注飞行、空管、机务等民航特有技术型人才培养,每年能向行业输出的以航空服务专业为代表的服务型人才十分有限。预计今后非民航直属院校和教育机构将成为以航空服务专业为代表的民航高技能服务型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
二、航空服务专业建设存在的发展误区
随着民航行业被公众所了解和熟知,进入民航行业企业工作成为了许多学生和学生家长的理想和愿望。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给。以航空服务为代表的旨在提升毕业生在民航岗位就业能力的专业成为我国众多院校特别是高职层次院校新增开设或重点发展的专业,非民航直属院校在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的占比不断增加。受制于内外部因素的局限,我国各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毕业生质量难以保证,甚至背离的为民航培养人才的初衷。具体发展误区主要体现在:
1、航空服务专业就是培养空乘
空乘可谓我国民航服务至高标准的形象代言人。和普通人提起民航,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飞行员和空乘,而空乘是旅客乘机可以直接接触到的。空乘职业社会认知的“晕轮效应”给航空服务专业做了最好的广告,但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航空服务和空中乘务的关系。什么是航空服务专业?培养以为民航运输产品的终端消费者(旅客或货主)提供直接服务民航专业人才的教育实施单元。以此定义为标准,参考民航特有工种国家职业标准的职业划分,航空服务专业培养知识和技能的就业岗位指向于:民航乘务员、民航安检员、民航客运员、民航售票员、民航货运员这五个工种。航空服务专业就是培养空乘显然是个伪命题。诚然,很多非民航直属高职院校开设航空服务专业的初衷可能就是为了培养空乘,为院校赢得社会的美誉度和关注度,但效果往往事与愿违。不尽人意的“升空率”成为时下众多院校的难题,航空服务专业发展似乎成为“鸡肋”。
2、重视硬件投入轻视软件建设
纵观我国各高职院校现行建设航空服务专业的模式:领导开会定调—示范院校调研—照搬培养方案—复制课程体系—采购模拟设备—建立实训基地。众多航空服务专业往往都“师出同门”,甚至某些机构以硬件设备投入为条件参与院校空乘专业学生就业环节,收取高昂的“培训”费用。这种以培养空乘为目标的“单一化”的重“硬件”轻“软件”的专业建设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航空服务专业的良性发展。院校领导看到了大量的资源投入,但是收效甚微。
3、狠抓专业技能培养放手人文素质养成
民航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路径的独特性。以航司空乘选拔为例,面试官看重的不是应聘者具备多么专业空乘岗位技能而是关注外形气质、个人素养、团队协作等人文素质。究其原因,航司均需要按照民航局CCAR121部的标准要求对学员进行系统化民航乘务员安全及服务的专业知识和特殊技能培训,学员之前的相应专业能力只能助力其接收效果快慢而非不可或缺。从航司的角度而言,专业技能是可以短时间培训出来的,而人文素质却是需要长期积淀的。目前,航空服务专业建设中倡导大力强化专业技能忽视人文素质养成的现状显然背道而驰。
4、以主观的教育标准评价专业建设质量
关注什么就会做成什么,评价什么就会发展什么。现有的专业建设质量评价体系是基于教育标准而非行业标准。最大的问题就是院校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无法达到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在航空服务专业升空的案例中,恰恰是在学校专注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好学生”无法升空,这岂不是教育的悲哀。我们需要打破现有主观的教育标准评价专业建设质量的“惯性思维”,在专业建设中切实引入行业标准和采用第三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力争提升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航空服务专业发展路径分析
我们正是清晰看到了现阶段我国航空服务专业发展的问题之所在,为实施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创新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建设提供了依据。综合航企需求和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航空服务专业发展路径,具体如下: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发展思路
专业建设质量的最终衡量标准是专业培养出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是为民航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专业发展必须紧紧依托行业、立足行业。诚然,现阶段我国非民航直属院校还缺乏直接了解我国民航发展动态的渠道,但是这个发展思路不能动摇。特别是各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带头人要多走出校园、走进民航。我们也建议以出版社作为平台多组织民航直属和非直属院校的领导和老师多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促航空服务专业发展的思路创新。
2、构建一专多能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航空服务专业发展的“单一空乘化”是条死路。应该构建以针对民航乘务岗位要求为核心,兼顾民航安检、民航客运、民航售票、民航货运等其它岗位要求为辅助的一专多能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认真做好人才培养的“二八”原则功课,专业发展在力争提升专业毕业生升空率的同时做好其向非空乘航空服务岗位分流的准备。培养出合适的人,力争让适合的人到合适的岗位上方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的真正内涵。
3、突出人文素质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
针对航司在以空乘为代表的航空服务岗位招聘要求和培训安排,航空服务专业建设应与时俱进,果断调整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整合现有的民航专业课程设置,变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为岗位认知和了解。我们提出基于民航行业标准针对航空服务具体工作岗位重新梳理航空服务专业民航专业课程的思路,清晰界定院校教学和企业培训的专业知识范围,减少民航专业课程的难度和学时。增加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再学习能力的教学环节和课程。军事化管理、穿制服教学、专业化训练、形体化妆课、职业精神培养、餐饮茶艺技能等均是强化学生人文素质和再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4、基于第三方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专业
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教学评价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对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不能仅由高职院校自身来担任评价主体,而应该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客观教学评价,这也是国外教育界普遍使用的一种模式。建议由行业管理专家、行业技术专家、高职院校专家共同组成第三方评价主体,通过引入民航特有行业岗位资格证书的考取等手段,运用发布我国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建设质量蓝皮书的形式,更加公正、公平、公开地推动专业建设,积极促进各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建设工作的扎实推进,共同增强专业毕业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
四、关于我国航空服务专业产学研联盟的规划
通过以上专业建设思路创新设计,我们就以就业为导向的航空服务专业发展路径有了较清晰的认知,但是如何将这些事项具体落地,特别是对于非民航直属院校如何实施是相当有挑战的。我们认为:应该秉承互联网思维,打破现有各院校闭门建专业,掖着藏着打造自己的比较性优势的狭隘做法,共同构建行业协会、民航企业、高职院校、出版机构、行业媒体、培训机构等多方参与的航空服务专业产学研联盟。以此为平台构建起资源、信息、知识、技能高度共享的航空服务专业发展的系统、科学、务实、高效地打通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最后一公里”。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发展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路径是“打破陈规、创新发展”。
上一篇:
服务国家战略,建设“空中丝路”——河南航空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
下一篇:
关于建设机场智慧货运的一些想法